美嘉体育:在出版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入行之前,在其他行业甚至是与出版完全不沾边的行业有过工作经历,或许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想来离书更近的地方看一看;又或许厌倦了钢筋水泥和冷冰冰的数字,想体验一下文字给予的人文关怀。总之,他们抛开之前的光环,饱含着对出版的向往和热情,转换赛道,继续在新领域发光发热,也为这个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进入出版业后他们过得怎么样,都在从事哪些工作,做出了哪些成绩?出版业是他们想象中的模样吗?作为出版领域的“后来者”,他们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商务君采访了8位转行做出版的从业者,一起听听他们的人生抉择和职业故事。
A:我是2007年11月进入出版业的,现在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大视野科普分社营销编辑。
Q:您进入出版业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几年,为什么离开转入出版行业?选择出版业,您最看重的是哪几方面因素?
A:在进入出版业之前,我兜兜转转做过很多份工作,以IT为主,也做过广告和家电。我曾经体验过非常多的工种,例如技术服务、门店销售、上门推销、电话营销、分公司管理、物流管理、渠道分销……
说起来,进入出版业的过程非常有戏剧性。原本来长沙是为了创业致富,结果中道崩殂,无脸再见江东父老,便原地复活寻觅工作,并顺利通过一家知名国际品牌家居用品公司的几轮面试以及实习,即将入职。但是出于对出版业的好奇(爱看书),我还是奔赴了最后那场民营出版公司的面试。谁料,面试过程中,一不小心,聊得太嗨,老板发现了我深藏多年的创意企划天赋,让我大有伯牙子期相遇之感。一时冲动,就答应加入该公司的宣传部。(至于当时单身的我发现出版公司女孩子比较多的这个事情,我是不会说的。)
反转1:两天后,由于我投递至部门经理邮箱的面试企划案写得过于天马行空,导致其严重怀疑我的精神状态异于常人,表达出了“墙裂”的拒收态度,于是我又被在线分流进了发行部。
反转2:10个月后,我同时成为发行部和宣传部的负责人,当时入职的经历也成了部门内部茶余饭后(调侃我)的谈资——真是世事难预料呀。
Q:进入出版业,您觉得与您期望中一致的是哪些方面,不一致的又是哪些方面?
A:进入出版业,我发现,的确能接触到好多有才华、有梦想的人,也有机会读很多、特别多、超级多的书,周围同事一声声“罗老师”地叫着,我感觉原本自己有些许铜臭味的灵魂都被洗涤了。
可是,没想到,原来做出版也还是要为了五斗米折腰、为了KPI而烦恼、为了能多卖几本书而抓耳挠腮。没想到,那么多高知人才,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获得经济自由,过着风轻云淡的诗意人生,依然也要等公交、挤地铁、交房租、凑首付、看稿子、带孩子、养家糊口……
Q:有人说,这几年出版业也很“卷”,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会的技能越来越多,您怎么?
A:我在做IT的时候,身边的人会跟我说:“现在不比当年了,那个时候,一台电脑赚几千……”
我做家电的时候,客户会跟我说:“想当年,你们长虹多牛呀,大家都抢着要……”
我刚入行出版业的时候,经销商会跟我说:“小罗呀,你来的不是时候。早两年,你们的书还没到市场,我的客户就排队在门口等了……”
大家在强调“卷”,只是对“美好”过往一去不复返的一种怀念,殊不知,也许过段时间回头再看,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
不管在哪个行业,在哪个年代,想要“一招鲜吃遍天”都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狼多肉少”的世界,多一点技能傍身终究是件好事。除此之外,当然也需要勤奋一点,至少为自己挤出一个能够“上桌吃饭”的位置呀。
A:说实话,转行以后,依然有着许多让我颇有成就感的事情。比如搞定了一个难搞的客户,追回了一笔拖欠已久的巨款,卖爆了一本不被看好的书,拯救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
可是,太大的事不能说,出于中国人的自谦,总不能让个人英雄凌驾于集体智慧之上吧?
2022年夏天,在上级领导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大视野科普分社与湖南省科协进行了一次关于双方加强深度合作的商谈。然后,具体的落地就由我来跟进。
当时我所面对的课题是,如何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及需求,制订出实现彼此共赢以及资源变现的方案。
期间,经过多轮沟通,方案不断调整,在双方领导多次协调下,最终于2023年2月,方案落地为湖南省科协与湖南省教育厅联合发文举办的“从小爱科学”系列活动。(“从小爱科学”是我们打造了多年的科普品牌。)
为了推广“从小爱科学”书系近期上市的新书《中国智造》,我们将该书定为推荐阅读书目,并且以“中国智造”为主题,制订了“大视野科普”名家讲坛在线直播、线上答题、线下综合实践、原创短视频大赛四个板块的活动内容。
最终, 3月1日晚上的“了不起的中国智造”名家讲坛直播在线多万,最高在线万人,直播人气一度冲进抖音小时榜前5位,并成功为我社抖音账号吸粉1.2万人。
“中国智造,我知道!”主题阅读暨知识竞赛覆盖了全省270多所中小学,4万多名学生参与。
籍此成功合作之机,在湖南省科协和中南传媒共同发布的2024年“悦科普”科普主题阅读书系50本图书中,我社入选了10本。其中,大视野科普分社就入选了8本,目前已实现超千万码洋的销售。
Q:您进入出版业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几年,为什么离开转入出版行业?选择出版业,您最看重的是哪几方面因素?
A:2017年本科毕业在央企建筑工程单位工作两年,职位是道路桥梁设计工程师。后两年在教培行业,是一家全国连锁机构的高中数学老师,然后进入企业管理序列,为了系统提升经济、管理、金融方面的知识,又去读了研究生。
之所以选择出版行业的营销序列,首先是因为它与我所热爱的专业高度相关,做图书营销,需要对企业战略、市场环境、宏观政策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会使用对应的工具、方法,这便是我在过去工作中积累的,以及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
其次,由于出版业是国家重点管控行业,其行业规范程度与专业程度都比较高,这是行业健康的保证,这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环境更适合个人和企业发展。
可能上述两个原因在其他行业也能找到,那么第三点就是我进入出版业的决定性原因。我始终觉得人的最终发展状态应该是理性与感性均衡、现实与理想并重,就像太极阴阳鱼和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螺旋式发展,所以我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发展结构,并思考内心的真正诉求。过去我在传统建筑生产单位时,总觉得太过“粗狂现实”,在钢筋水泥与尘土呼啸中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人生议题与事物的道理;而在教育文化领域中,我又经常觉得 “虚无缥缈”,那些知识和文学艺术究竟对人类社会的现实生产有多大的影响?似乎总是模糊的、不确定、漫长的。
所以我选择来到出版社做市场,一来能切实参与到图书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通过过去的经验所学在市场与工作上看到实际的绩效反馈。二来在与图书、编辑以及作者接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扩大信息面,促进我不断思考。这样就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天空”。
Q:进入出版业,您觉得与您期望中一致的是哪些方面,不一致的又是哪些方面?
Q:有人说,这几年出版业也很“卷”,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会的技能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觉得每个行业都挺“卷”,只是“卷”的方式不一样。出版业最近几年感到比较“卷”,一是因为经济形势、二是传统出版物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其实我认为当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甚至行业要调整战略规划,大家的主要精力目前还是放在了渠道、产品、竞争上,觉得实体书店不景气,就去做电商;电商不行就去做新媒体……觉得常价书不好卖,就去做高端书;书卖不出去,就和同行打“价格战”。我认为这些都是重术不重道,有点舍本逐末,会越来越脱离互联网时代做好产品的本质,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无非就两点:一是对比网络,做出差异化,提高实体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二是做用户需要的有价值的内容。
我认为人力也算是“术”中的一点,因为在这个时代,所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越来越高的,这跟是不是出版业关系不大。人类最终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一专多能“的,在岗位核心技能上一定是专业的,而在与岗位相关和不相关的其他领域的技能、认知、常识也都是必须具备的。我认为“一专多能”里的“多能”是必须持续发展的,在文、理、工、商四个领域都走了一遍后,个人觉得“一专”最好在真正认清自己后再去打造。因为无法作为长久的事业的“一专”最后都只能转为“多能”,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而随着重新投入以及年龄的增长,新的“一专”的边际成本也会递增,如果能更早认识自己,更早明确方向,发展成本便会降低。
Q:您进入出版业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几年,为什么离开转入出版行业?选择出版业,您最看重的是哪几方面因素?
A:在进入出版业之前,我在金融领域工作了10年。这段时间让我积累了不少与数据分析、风险管理相关的经验,也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自己对文字和语言有着更深的兴趣和热情,希望能够用另一种方式与世界对话,而不是仅通过数字与报表。
我选择转入出版业,是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的世界,作为编辑,我可以参与到这个世界的建构之中。相信这是一份更好平衡职业成就感与个人兴趣的工作。作为一名编辑,可以深入参与书籍的编辑与制作过程,将优质的内容带给读者,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成就感的职业。
Q:进入出版业,您觉得与您期望中一致的是哪些方面,不一致的又是哪些方面?
A:进入出版业之后,我发现它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领域。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处理文字,而是要在细节中找到平衡,这让我体验到了创造与思考的双重乐趣。
然而,与我预期有所不同的是,编辑工作的细致程度常常超出想象。每一处细节的推敲,每一个术语的选择,每一处格式的确认,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这让我重新认识到,编辑不仅仅是创造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具备高度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态度。但正是这些精雕细琢的过程,让最终的成品更具深度与力量。
Q:有人说,这几年出版业也很“卷”,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会的技能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的确,出版业同样面临“内卷”压力。要想做好出版工作,永远要学习和面对新的知识和挑战。比如今年,社里组织了关于人工智能的系列讲座,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新科技手段在行业中的应用。
但其实在这个高速运转、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可能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培养长期视角和职业素养,保持对出版的热情和耐心,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和自我提升是应对挑战的最佳方式。
A:在8个月的编辑工作里,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看着一叠厚厚的A4纸,经过一遍一遍思考、斟酌、打磨,经过与作者、译者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探讨,经过无数细节的核对、校验,最终成为一本书。对于自己,能够通过细节和深入理解获得从抽象理论到实际表达的挑战与乐趣,也可以感受到自己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以及探索思想世界的满足感。对于读者,相信书中的观点和看法也会给他们带去一点参考和启发。
A:我是去年8月进入出版业的,主要负责社科类与传统文化类图书的营销工作。
Q:您进入出版业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几年,为什么离开转入出版行业?选择出版业,您最看重的是哪几方面因素?
A:我在进入出版业之前从事的是影视后期的工作,也就是俗称的“电视民工”,做了六七年啦。虽然也很热爱这份工作,并且小有成就,但熬夜加班、作息紊乱导致身体亮起了红灯,想想还是命重要,于是含泪离开。
在家gap的时间里,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诸如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要过怎样的人生、我能给这个世界带去点什么之类的问题。我发现高中时立下的开书店的flag,依旧插在众多想法垒起的大山的山顶,这就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为了将来可以开一个梦想中的书店,并且企图把它经营成上海标志性书店,我必须拥有做书、卖书等一系列与书有关的知识,想认识那些写书、做书、营销书等所有与图书诞生有关的幕后人员。
Q:进入出版业,您觉得与您期望中一致的是哪些方面,不一致的又是哪些方面?
A:与我期望中一致的是,我确实过上了我曾经羡慕的每天被书包围的幸福的打工日子,小小的工位里成堆成堆的书,不仅看不完,多的时候塑封都来不及拆……我也确实接触到了形形、与一本书的诞生有关联的人,了解到了编辑的工作内容、营销的职责范畴、发行的业务深度。疲惫但有趣,每天都是压力与动力并存的状态。
但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原来让一本新书被读者看见是这么困难!眼下经济下行,整个市场都颓颓的,线下实体书店苦苦支撑,线上店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风生水起。还有诸如盗版书、电子书与纸质书的“世纪大战”等问题。虽然我不曾动摇过开书店的决心,但实实在在感知到这条路比我原先设想的更为曲折。
Q:有人说,这几年出版业也很“卷”,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会的技能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卷”是整个社会的状态,而非一个行业的情况。事实上,影视后期行业“卷”得更加疯狂,毕竟新兴软件的迭代速度远超一批前辈培养一批接班人,大家不得不push自己去学习各种最新的技术,生扛着AI技术带来的“被替代”压力。只能说,还不到停下来的时候,还有梦想的大旗在前方招手,所以就学吧,能学以致用就行。
两个月之前,我绝不会想到,营销编辑需要为了宣传新书去线下讲开放麦。但硬着头皮完成了这项任务后,你会觉得“哈哈,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能难倒我!”
A:在刚刚结束的2024做書图书市集杭州场中,浦睿文化在摆摊的同时,为新书《俱是看花人》策划了一场“看花去!杭州看花地图”的展览与一场“看花是件要紧事”的新书分享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好生活类公众号“植物星球”的李葉飛老师,书中记录了他从家门口到南半球,访遍十余个国家,与植物相伴的美好生活。坦白说,作为一本植物科普随笔集,温润质朴的封面,让它在一众图书中很难被人第一眼看到。而我能做的,是给它足够的展示空间,比如用书堆成半朵花的形状来吸引读者眼球,借看花地图的福利活动引人关注。李葉飛老师也超级努力,连夜制作了几十页的PPT,给大家介绍杭州一年四季的花草植物,引经据典、幽默风趣的分享会座无虚席。
靠着这一套连环组合拳,这本新书在市集现场被读者一抢而空,那种一拥而上、争先恐后的样子,和抢演唱会门票的歌迷们并无二致。手速慢一点的读者只好委屈巴巴地选择线上下单,还有好多读者围着李老师聊花草、谈生活,久久不肯散去。那一刻,作为这本书的责任营销,我的快乐值达到了顶峰。
Q:您进入出版业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几年,为什么离开转入出版行业?选择出版业,您最看重的是哪几方面因素?
A:之前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市场部,工作内容包括品牌营销、新媒体运营、用户运营。做了一年半,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翻译。毕业前的两份实习工作都是出版,一直热爱出版行业,只不过毕业时没有特别好的出版就业机会,而刚好有互联网创业公司抛出了橄榄枝,薪资还很诱人,当时出版业的前辈也建议我去互联网行业学习一下,说会对出版工作有很大帮助,果不其然。
选择进入出版业,最看重的一是个人成长,积累做内容的经验,沉淀个人的长期价值;二是收益方式,想做长销好书,做三年吃二十年那种。
Q:进入出版业,您觉得与您期望中一致的是哪些方面,不一致的又是哪些方面?
A:和期望一致的方面:同事和领导都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善良温和,相处起来很愉快。
和期望不一致的方面:以前想的是做出版就是做好书;实际上有些书并没有那么理想,但还是要营销、要宣传、要卖出去。后来慢慢明白其实每个行业都是这样,能达到理想水准的产品永远是少数,而那些“还不够理想的书”其实只要实现了它应有的出版价值和传播使命就足够了。
A: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经验让我养成了持续关注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工具的习惯,项目制让我变得更有担当,互联网产品的用户调研方法启发我去观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微小行为和反应。
A: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利用自己在营销宣传、读者调研和文本创作方面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为作者朋友的创作方向和稿件修改提供了实际帮助。
A:大多数同事都叫我“包子”,现在是禹田文化传媒的一名图书策划编辑,大概是在2021年年初进入出版业的。
Q:您进入出版业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几年,为什么离开转入出版行业?选择出版业,您最看重的是哪几方面因素?
A: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在进入出版业前从事了一年的房建施工,也就是大多数人口中的“下工地”。之所以选择离开工地,除了众所周知的全年无休、高强度体力工作等原因外,主要还是因为过于封闭的工作环境让我的性格变得有点暴躁易怒,所以想停下来休息下。
进入出版业是因为一直都很喜欢读书,试着投了一下简历,结果没想到就这么机缘巧合地进入了这个行业。
Q:进入出版业,您觉得与您期望中一致的是哪些方面,不一致的又是哪些方面?
A:对于大多数没接触过图书行业的人来说,书一直是种值得敬畏的存在,不过当我进入这个行业后,才发现有时候也得放下“敬畏”,过于敬畏反而会让你畏手畏脚,不敢操作。
Q:有人说,这几年出版业也很“卷”,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会的技能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由于市场变化,出版业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卷”了不少,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次革新的机会,新的竞争和市场要求,迫使我们开始掌握多项技能,毕竟只有跟上时代的节奏,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
A:转行后最有成就的一件事,应该算是第一次策划案被认可的时候吧,当时自己拿着早期的一个策划案给好不容易联系上的大牌作者看,本来以为会被无视,结果没想到作者直接打电话和我讨论了两个小时,那种被行业知名前辈认可的感觉真的很棒。这本书叫作《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已于今年2月上市。
作者:[美]特雷弗·罗曼 等/著,[美]史蒂夫·马克 等/绘,雒颜霞 等/译
A:2022年进入出版业,至今入行快满3年了,目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一名营销编辑。
Q:您进入出版业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几年,为什么离开转入出版行业?选择出版业,您最看重的是哪几方面因素?
A:在进入出版业之前,我做了很长时间的银行系统项目工作,也就是平时所说的IT项目经理。
进入出版业的原因,我觉得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的文理权衡问题上。数字有它的魅力,但是纯数字或者代码对我而言太冰冷了,就像我们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新书《哲学视域下的软计算研究》中提到的“软计算”这个概念一样,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数学也不是完美和谐的,它其实是不精确的,人文逐渐干预了数学和算法。出版业也正是用它的魅力“软化”、促进了我的认知。对我而言,用偏理想主义的说法,出版带给我最重要的意义是带动了我的思考和观察,也想把一些观点、方法记录下来分享给他人。
Q:进入出版业,您觉得与您期望中一致的是哪些方面,不一致的又是哪些方面?
A:与期望一致的方面有很多,如可以花非常多的时间与文字打交道、与行业内的老师们互通有无。
入行之前没想到的是,这个行业也有一些精密的计算,还是非常需要专业能力的。
Q:有人说,这几年出版业也很“卷”,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会的技能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就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营销编辑的岗位如果想要做好,确实需要非常综合的能力。我不太认同人格测试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我觉得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职业选择不取决于先天禀赋,而取决于我们的理解和决定。其实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想不想把这事做好,觉得干这件事有没有意义上。一个人不是因为擅长逻辑和沟通才去当营销编辑的,没有人天生喜欢工作,想要当营销编辑,真正考虑的应该是营销编辑这个岗位的现状,做营销的压力、困境和我们认为这份工作能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权衡利弊后看能不能接受。
Q:您进入出版业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几年,为什么离开转入出版行业?选择出版业,您最看重的是哪几方面因素?
A:之前我做过电视台的出镜编导、新媒体矩阵的负责人,可以说都是在传媒行业,做了将近8年。我之前的工作接触范围也很广,包括资源对接、嘉宾沟通、写策划方案、视频的写拍剪运营、出镜直播,以及组织协调统筹等。从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频繁的加班,甚至通宵赶内容,让我感到身心俱疲。目前我觉得也不算完全离开传媒行业,只是重心转为了出版。
选择进入出版业,我认为其文化属性是我比较看重的。出版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能够让我深度参与到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中,这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Q:进入出版业,您觉得与您期望中一致的是哪些方面,不一致的又是哪些方面?
A:一致的是:确实如我所期望的那样,充满了文化氛围,能够接触到大量优秀的作品和作者,以及阅读推广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不会持续有过高强度的工作量,在工作环境以及与同事、领导的相处中,我更能感受到人文关怀,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深入思考和策划创作。
不一致的是:1.出版业不只有诗词歌赋,还有流量和销量KPI。原以为国企不会加班,其实并非如此,和其他行业的新媒体工作一样,都要对接大量的达人,甚至在晚上、周末都在沟通达人直播的相关事宜;并且同样面临流量和销量的KPI压力。
2.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媒公司,团队配置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完善,很多时候需要一人多职,虽然每个人都有主要的工作内容,但同时要处理主职之外的各种琐事,需要更多耐心和细心。
3.过去在新媒体公司,内容要紧跟热点,视频说发就发,效率和反应要很快。现在在出版行业,承载着很多责任,内容监督及审核会更为严谨细致,这要求我在内容创作和发布上更加谨慎,当然反应有时会跟不上热点。
4.几年前,我以为少儿出版和很多行业一样,会乘着新媒体崛起的东风,迎来蓬勃的发展;没想到近两年,从各个渠道所获取的资讯以及从业感受来说,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做得好,流量、销量确实会有很大突破;但也会出现低价图书盛行、控价难度高的情况,更没想到图书利润率可以这么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常见,在新媒体赛道,对产品、投入、内容形态、运营等的要求更高、更“卷”。
Q:有人说,这几年出版业也很“卷”,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会的技能越来越多,您怎么看?
A:可能过去互联网行业的“卷”,让我已经适应了工作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出版业对从业者的要求确实越来越高。一方面,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包括营销策划、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和渠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行业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我也会一直保持学习状态,进入出版业后,一些专业知识我也是从零开始学习研究,与优秀的同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互联网营销师等证书,来提升自己。时代在发展,AI已经应用到很多领域,我也在探索学习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到工作中。未来也将坚守初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
我觉得在出版行业工作,还有很多未知值得我去探索和期待;心怀热爱,勇于追求!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足。
A:最有成就感的是,我和团队为一套书的推广制定了详细的营销方案,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以及达人合作,登上了新媒体平台的热销榜,并且在线下活动中也很受欢迎。这不仅证明我们团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说明优质的内容能够触动人心,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通过我的工作,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书籍,这是我最大的荣幸,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出版业继续发展的信心。